首页资讯正文

再感染是奥密克戎流行的新常态,首阳、重阳、多重阳都是正常现象|聚焦

杭州学校聚集性疫情,强调首阳才是制造焦虑


(资料图片)

我国依然将新冠疫情归为乙类乙管,本质上就是允许其在人群中“正常”传播。

春季开学后,有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本身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,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。

当地有关部门特别强调所有学生都是第一次感染的“首阳”,是正常现象,并不代表新一波流行的开始。

言下之意似乎是说,如果出现再次感染,出现新一波流行,就不是正常现象了。

这反而是大惊小怪,制造焦虑。

因为,在免疫逃逸能力非常强的奥密克戎各亚系流行背景下,不管是初次感染的“首阳”,再次感染的“重阳”,甚至是反复感染的“多重阳”,还是出现新一波或几波流行,都是正常现象。

奥密克戎流性背景下,重复感染是家常便饭

到目前为止,全球报告了不到6.8亿感染病例,全人口感染率不到8.5%。

但是,据估计,实际上的感染率早已超过了100%。

比如,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度量与评估研究所估计,到2022年6月1日,全球新冠感染和再感染人次达到约76.3亿。由于彼时我国还没有放开管控,刨除我国的14亿未感染人口,意味着全球人口感染率已经超过了100%。

其中的38亿人次感染发生在20121年11月14日奥密克戎在全球流行后。

这也就意味着,不仅2022年6月后全球的流行主要是再感染和反复感染推动的,奥密克戎最初的BA.1/BA.2流行波中的很大部分也是再次感染所致。

这一点,我们可以通过南非的一项长期研究加以证明。

南非是新冠大流行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家,不仅“养”出了几个关键变异体,也具有很好的疫情监控数据可用。

我在大流行是事件推动性?什么因素决定新冠地方性流行的周期和规模?一文中介绍过,新冠流行波主要是由新毒株的出现驱动的。

南非的疫情就表现的非常典型。

大流行以来,南非疫情共有5个非常鲜明的流行波,分别由携带D614G突变(D614G)的原始毒株,β毒株(南非的土著毒株,当时世界主流毒株是英国养出来的α),δ毒株,奥密克戎BA.1和BA.2,以及BA.4/5驱动。

根据南非官方的报告,到目前为止南非共报告了406万感染病例,占全部近6100万人口的不到6.7%。

但是,1月份发表的南非PHIRST-C的城乡新冠疫情前瞻性研究(在城市和乡村选择一些社区,从大流行开始,就对其中的居民定期反复进行全员核酸、抗体和其他检测,并对新冠疫情的所有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,可以获得疫情最真实的数据)对截止到2022年4月份的前4波流行进行了分析。

结果显示,在奥密克戎流行前,经过3波流行,南非的总体感染率超过80%。

其中,在农村地区,D614G毒株流行波感染率8.2%,β毒株20.7%, δ毒株38.7%,累计感染率(包括再感染)为67.6%。

在城市地区,D614G毒株流行感染率25.8%,β毒株32.1%%,δ毒株23.2%,累计感染率达到了81.0%。

期间,无论城乡,都是以原发感染为主,再感染和反复感染的比例都很低,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累计再感染率分别仅有14.0%和23.2%。

也就是说,在大流行的前2年,只要感染过一次,再次感染的几率非常低。

具有更强免疫逃逸能力的奥密克戎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切,让再感染和反复感染变成了家常便饭。

数据显示,仅仅是奥密克戎 BA.1/2波南非农村地区感染率就达到了64.6%,接近前3波的总和;城市地区感染率也达到了58.1%。

奥密克戎BA.1/BA.2的流行波让截止2022年4月份的南非人口感染率超过了100%,农村和城市人口人均分别经历了1.32次和1.39次新冠病毒感染,即累计的感染率分别达到了132%和139%。

BA.1/BA.2流行波主要是由再感染和反复感染推动的,占到全部感染的72%。而在前3波流行中,再感染率分别仅有27%,7%和0%。

由此可见,奥密克戎的流行实际上让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,再感染成了家常便饭,是奥密克戎流行背景下的新常态,完全不需要讳言。

现在,社会上有一股风气,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忌讳新冠疫情。

这恰好说明,尽管防疫管控放开了,这些人们心底却没有对新冠放开,谈论新冠才会让他们产生焦虑,甚至恐惧。

现在诊断初次感染,至少需要同时满足新冠核酸阳性+新冠IgG抗体阴性这两个条件

我们知道,“新十条”后,全国放弃了常规核酸检测。大部分的“羊”都是凭借症状自我“诊断”的,抗原检测的都很少。

至少,我知道的身边的几乎所有“羊”都没有检测核酸。

这样,那些无症状感染者,和部分轻微症状者的感染很有可能被忽略,一直认为自己仍然没有羊过。

这些人如果再次感染,仅做核酸检测,就会很容易被认定为初次感染。

那么,就目前而言,

确定初次感染,至少需要同时满足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,

和抽血化验新冠特异性IgG抗体阴性(证明没有感染过)这两个条件。

相关阅读

精彩推荐